您的位置 : 小说> 书库> 历史系统> 朱允炆
朱允炆连载中

朱允炆

来源:阳光作者:寒梅惊雪标签:历史大神,男穿历史,高阳历史,历史推理,大唐历史主角:朱允炆

新书推荐,《朱允炆》由寒梅惊雪所编写的历史类小说,本小说的主角朱允炆,书中主要讲述了:只是,他的能力与他的位置并不相符,朱允炆在与朱棣的斗争中失败,他所提出的那些“忠言”,必然要承担很大的责任。但又能怪谁呢?他只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书生,而非军事才能出众的将领!朱允炆示意方孝孺坐下后,看着...展开

精彩章节试读:

唯有一条道路可走:淘汰弱势,留下强势,进行军制革新!

朱允炆不愿意重蹈历史老路,因为他深知:“不作死,就不会那么快死去”。

只要他不亲自动手削藩,朱棣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崛起。他有充裕的时间,可以慢慢谋划。

对于那些上书的奏折,朱允炆甚至无需查看就能猜到,它们背后一定有着武勋的影子。这些即将失去利益的人,就像被放在磨盘上的猪一样,不免要发出几声怨言。

“汇报陛下,翰林侍讲方孝孺求见。”

内侍通报。

朱允炆应声,一个看起来约四十岁的清瘦男子,穿着九品绿色盘领公服,走了进来。

这就是被朱棣处死“十族”的方孝孺!

如果不是因为方孝孺被朱棣所杀,恐怕后世的历史学家们,必然会将他归类为李景隆之流,间谍、无能、白痴之类的帽子,肯定是少不了的。

方孝孺自幼被誉为“神童”,后来拜在宋濂门下。

宋濂被朱元璋誉为“开国文臣之首”。

按理说,方孝孺受到了朱元璋的重视,两次受到召见,他应该会一帆风顺。

但朱元璋偏偏没有利用方孝孺,而是留给了自己的儿子,儿子去世后,又留给了孙子,也就是现在的朱允炆。

朱允炆叹了口气,如果按照历史的发展轨迹,朱棣攻入京师,方孝孺将会和其他八百多人一起丧命。

说他是忠臣,毫无疑问是正确的!他面对朱棣的刀锋时,浩然正气,无人可敌。

他的信念是“宁愿舍生为仁,也不求以牺牲仁义为代价”的士人信念。

宁死不屈,宁死不从二主!

只是,他的能力与他的位置并不相符,朱允炆在与朱棣的斗争中失败,他所提出的那些“忠言”,必然要承担很大的责任。

但又能怪谁呢?

他只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书生,而非军事才能出众的将领!

朱允炆示意方孝孺坐下后,看着他,尽管方孝孺面色苍白,但双眼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,意志坚定,说道:“方先生来此所为,是为了裁军之事吗?”

“裁军固然有利,但臣所来之处,并非为了裁军,而是为了推行文治。”

方孝孺正色道。

“哦?文治吗?请先生详细说明。”

朱允炆饶有兴趣地望着方孝孺。

方孝孺侃侃而谈:“臣长期居于偏远之地,初次来到京师,蒙陛下恩赐,担任翰林侍讲,见陛下提倡儒家文化,意在推行文治。而臣认为,若要实现文治,就应该以‘礼’为主。”

“先生是何意思?”

朱允炆皱起眉头。

方孝孺坦言道:“陛下召见燕王入京,是否意在削弱封臣的势力?”

朱允炆凝视着方孝孺,没有说话。

方孝孺作揖,道:“臣恳请陛下三思。燕王虽然是塞王的头衔,但并没有犯下过错。如果强行召见他到京城,削弱封臣的势力,就不符合礼法。何况,太祖去世才一个月,陛下就对燕王出手,恐怕会伤害人心。”

朱允炆摆了摆手,笑着说道:“先生多虑了,朕召见燕王入京,实际上是为了弥补之前的过失。我朝尊崇仁义之道,作为皇室,如果不能身体力行,如何成为万民的楷模呢?”

“陛下说得是吗?”

“当然,为了避免燕王担忧,朕已下令裁减京城军队十万人,以示对诸位王子不削藩的诚意。同时,这些军队将转为民用,开始南山的开垦